德國
(一)德國醫療器械概況
(二) 德國醫療器械集聚優勢
1. 政府在產業集群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
一是把機構如學校、研究機構和其他機構盡量遷入,不僅在園區建立孵化器而且還運作孵化器。所謂運作孵化器,政府雇用專業人士來提供咨詢,針對新企業,法律、技術、行政管理工作;
二是政府提供支持所有進入園區的企業與外部企業之間建立連接,經常組織會議,并邀請一些演講人,讓大家坐在一起交流想法,通過這種形式建立連接。只要是入園企業,不僅是孵化器的企業,園區管理層幫助他們在園區內部和外部尋找客戶,把園區當做一個品牌來支持,到世界各地進行對園區市場營銷。
2. 研發投入與研發效率均處前列
德國醫療器械之所以優秀,這與研發環境息息相關。在德國,一般來說,一個醫療器械產品3年后必須更新??傮w來說,德國是歐洲醫療技術的創新中心,每年醫療器械相關專利申請達1300項左右,獨占鰲頭。德國醫療器械行業把銷售盈利的8%用于研發,比西方國家平均值高一倍,更加可貴的是,德國醫療器械的研發效率極高,新器械開發費用約800萬-1000萬歐元,而美國研發同樣的產品需8000萬美元(約合6000萬歐元)。
3. 領先政策支持體系
日本
(一)日本醫療器械概況
行業爆發期(1960—1980年):日本醫療器械市場早期品類稀少,規模很小,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快速發展,到1970年代國內市場規模已經突破1100億日元,1980年到達7200億。70年代是日本醫療器械企業的高速增長期,十年中6年增長率突破20%,3年超過10%,年均增長20%。
穩定成長期(1980—1990年):進入80年代后,由于基數的擴大和行業的成熟,日本醫療器械市場增速逐步下降至個位數增速,但依然保持增長勢頭,規模屢創新高,1987年產值首次破萬億,80年代末國內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均和國內醫療器械行業產值在12000億左右。
市場規模繼續成長,國內產業增長停滯(1990—2000年): 進入90年代后,日本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繼續增長,從90年代初12000億日元左右市場規模,00年前后成長至20000億左右。但這一時期,市場成長主要來自進口的繼續增長,而國內產值和出口的增長已經基本停滯。這一時期景氣度排序為:進口>國產內需>出口。
整體放緩期(2000—2010年):這一時期市場整體增長緩慢,進口增長也開始放慢,但仍然景氣度最高;可能受益于海外新興市場(如中國),出口有一定恢復,但08年后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節奏有所中斷;國產內需表現最為低迷。這一段時期景氣度排序為:進口>出口>國產內需。
調整復興期(2010年后至今):2010年后隨著一系列刺激經濟政策,日本政府對產業政策刺激也采取更積極態度,推進了一系列舉措,力圖振興日本醫療器械行業。這一時期國內進口和國產開始表現活躍,而海外出口也逐步走出全球經濟危機陰影。
(二)日本醫療器械發展現狀分析
1. 產品結構化調整,使日本市場規模逐步萎縮
2. 監管政策滯后于藥品,2010年后初見成效
3. 醫??刭M機制促使質量與效益的平衡
全球典型聚集區給我國的啟示
鼓勵中小型企業加速創新。我國醫療器械行業集中度較低,馬太效應嚴重,比如邁瑞醫療作為國內最大的醫療器械生廠商,2016年的銷售額就超過了90億元人民幣。但尾部的上萬家醫械企業的規模普遍較小,且同質化嚴重,而企業規模小則會導致研發投入不足,設備落后,這也嚴重制約了我國醫療器械企業的自主創新,導致在市場上競爭力較弱。
所以,我國醫械產業要實現快速發展,要重視企業這一創新主體,無論是小微企業的科技創業,還是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,還需要各種相關體系的支撐。包括資金支持、政策扶持等等。政策不止要在大方向給予引導,還要逐步出臺地方性政策,能夠進一步鼓勵當地企業創新,減少企業在產品研發時人、財、物的投入。